小广告风行,由来已久。何止在楼道泛滥,街头巷尾,犄角旮旯,它见缝插针,几乎无孔不入。随着非法小广告乱张贴、乱涂写的泛滥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管理的一块顽症。目前,它的存在已让人们深恶痛绝,也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治理工作中采取了撕、涂、铲等方式进行治理,在城管人员和张贴者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游击战”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源头上下功夫 端窝点、抓现行,从源头遏制“两乱”问题。办证刻章非法小广告8、90%以上的占有量,足以让我们确信“两乱”治理的关键就是针对办证刻章非法小广告的治理。因此公安部门应加大对制假贩假的打击力度,端掉一批窝点,从源头上遏制辖区乱张贴乱涂写的办证刻章号码铺天盖地般的泛滥现状。城管执法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抓现行,抓获一批现场交易假证者和现场张贴涂写小广告者,并给予相应的制裁。端窝点与抓现行的工作力度直接关系到辖区“两乱”治理成效。由于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性质限制,可以多开展由公安牵头联合城管执法、街道等部门开展抓现行、端窝点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专人负责,做好相应的工作部署和计划,是抓现行的力度起到“治本” 的效果。
二是在“全”、“除”、“净”三个字上下功夫。
“全”就是全面清理,不留死角。主次干道街面上的小广告清理了,小街小巷各处的小广告是不是也清理了;居民楼口的小广告清理了,由一层到顶层各家门口墙壁上的小广告是不是也清理了;这个小区楼道小广告清理了,别的小区楼道小广告是不是也清理了。另外,在楼体外墙上较高位置钉钉儿或粘贴的诸如“搬家”、“家教”、“电器修理”等各类小型广告牌,是没经允许私自上墙的,这些小型广告牌尺寸不等,颜色不一,固定位置高低随意,影响环境美观,也应视为小广告,理应清理。为此,要做到小广告全面清理,不留死角,虽工作量很大,任务也很重,但须竭尽全力,继续努力,切不可有半点松懈。
“除”就是清理过后,盯住重写,务求除尽。其实,这个问题很突出,今天刚刚清理过小广告的墙面上,没过几天又涂上了小广告,大家都很气愤。这应该是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小广告永无除尽之日,城市面貌就永远得不到彻底改善。解决这个问题有个根本的办法,就是清理小广告实行分工包干制,明确清理小广告的部位和人员,分工负责,谁清理的谁负责后续检查,发现清理过后重新写上的要向相关部门汇报,以小广告上的联系方式为线索,酌情加倍处罚。
“净”就是小广告清理后,要保持墙面颜色一致,整体洁净。有些小广告清理过后客观上并没收到整洁和美观的效果,如烟色或水泥色墙体上,用白涂料随便刷上几刷子,小广告是盖上了,可是墙面上看上去反差极大,如果满大街的墙体上都是这个样子又会给人一种怎样的印象?为此,建议外墙清理涂刷小广告,尽量用与墙体一样颜色的涂料或油漆,而且,小广告清理过后,应将涂墙和粉刷等美化工作,视为清理小广告工作之内的最后一道工序,认真做好。总之,不管是哪个部位的小广告,无论用什么方法清理,最后是洁净如初,使人们看不到小广告的痕迹,不知这里曾有过小广告,才是我们清理小广告的全部意义和最终目标。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素质。
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等渠道加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市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特别是对“乱涂写”带来的危害性要广范宣传,深入人心。大力营造整治的氛围,发动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和监督治理“乱涂写”。特别是社区周边可以联合社区及志愿者队伍进行清理。对乱张贴、乱涂写的违章违法行为要积极举报,坚决打击。
四要在机制上下功夫。逐步推广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并把小广告的清除纳入其中。把某一路段作为门前三包的试点路段,把清除小广告纳入三包的范围,让门前三包的责任人负责清除其责任区的小广告,在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前提下,把这种方法进行推广。把小广告的治理纳入街道、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之中,创建无“牛皮癣”小区。如小区物业办把装潢、煤气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方式,优选后打印成册,分发给各户居民,同时号召保安和居民及时制止小广告的张贴,对出现的小广告责任到人及时清理。构建信息平台,堵疏结合,大力整治的同时,使有益的小广告有道可遁。对于公益性的小广告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广告,应为其提供合法的传播渠道和场所。为了使其身份“合法化”,淮南市行政执法局在各个社区、街道和主干道建立一些广告栏,使这些小广告有“容身之处”。
五要组建专门队伍坚决取缔非法小广告。对于那些形式和内容都是非法的小广告,组建了整治小广告小组,对非法小广采取一日一巡查、一日一清除,让小广告无藏身之处,并通过跟踪、暗访、“放饵”等方法循源挖窝,深挖幕后黑手,有公安机关配合严厉打击查处那些非法游医、虚假用工、制作假证的犯罪分子。
治理“乱涂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做到全民参与、齐抓共管、不断健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城市“乱涂写”的蔓延,从而“两乱”治理的问题势必迎刃而解、事半功倍。